{{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你的購物車是空的
{{ (item.variation.media ? item.variation.media.alt_translations : 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item.variation.media
                    ? item.variation.media.alt_translations
                    : 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product.bundled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bundle_group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buyandget.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gift.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addon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item.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translateModel}}
{{ field.nam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product.set.open_variation' | translate }}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item.variation.name}}
{{item.quantity}}x NT$0 {{ item.unit_point }} 點
{{addon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product.addon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addonItem.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translateModel}}
{{addonItem.quantity}}x {{ mainConfig.merchantData.base_currency.alternate_symbol + "0" }}

 身為植物:與藝術家 Xuanlynn Wang 的對談

"If beauty could be captured in an instant, then the temporariness lasts long enough."

如果美的形象可以瞬間捕捉,那短暫的時間就像永恆

inooknit與瑄琳(Xuanlynn Wang)的緣分就好比一夜生長茂盛的盆栽,她由內向外延展的情緒,總是自然抒發在她的作品中,平常以藝術家自居,這次我們邀請她用鏡頭紀錄,讓inooknit鞋款有了不同的樣貌。在比利時鄉間,自然、友誼都到了,一切也就自然發展.....。 除了拍攝外我們也與瑄琳聊聊她在比利時的生活,從無到有的變化,以及身為植物的每一個人,最後是如何回歸自然。

 

 

 

 

 

 

 

 

 

 

 

 

可以跟大家做一下自我介紹嗎?

我是王瑄琳,出生於台灣桃園,碩士畢業於比利時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劇場服裝設計系,大學畢業於台灣台北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我在大學畢業後開始擔任造型助理,做過廣告、電影、藝人造型,隨後又從事飾品設計、劇場劇服設計等相關工作,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洗禮,理解到自己終究還是有一股很想創作的癮,於是我花光從小到大存的壓歲錢到菲律賓語言學校待了兩個月,考到雅思,申請到學院,一路走到現在。目前暫居在比利時安特衛普,從事視覺藝術、材質創作、攝影、平面的相關領域,同時也是一個表演者。

從服裝設計到Fine Art,中間過程的轉換可以跟大家分享嗎?

老實說,自己從來沒有想過要做藝術。當初在大學讀服裝設計時,一直覺得自己很喜歡做衣服,但對時尚好像沒有熱情,但每每在開啟一個新的系列時,初期的材質研發卻讓我很有興趣,但也不知道那代表什麼意思,大學時期的創作啟蒙老師也是一直支持我的覃康寧老師曾經在課堂上介紹過安特衛普六軍子,當時就被他們的風格所吸引,從此記住了這間學校。

工作幾年後,覺得自己比起商業造型,更喜歡藝術領域多一點的劇場設計,但由於自己在劇場沒有研究也沒有經驗,所以開始考慮是否需要再次進修。找了很多學校,出乎意料的發現,當代劇場服裝系所的學校其實非常少見,最後千挑萬選才發現原來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有劇場服裝設計系,學費便宜,畢業學生的作品又有趣,於是就毫不猶豫選擇了這間學校。原本以為自己能學到更多劇場服裝的技術,來到了才知道這裡是一個通往藝術的大門,但卻因緣巧合的讓我更靠近了我想要的世界。

你與環境/植物之間的連結是從甚麼時候開始的?

我想我跟家庭的連結很深,所以我在大學時期的創作主題就一直圍繞在家庭、親情、情感等相關議題上。在大三那年,我做了一個主題叫“他們在被侵蝕的汪洋中尋找棲身之地”是在討論全球暖化的現況使得愛斯基摩人的家園正在被我們侵蝕的創作概念,當時心裡就產生一股疑問,如果全球暖化是人所引起的,那我是否可以盡我所能地不讓我成為那個加害者?彷彿就從那個時候,我開始對環境跟創作這件事有著不同的看法,而環境也跟植物很自然而然地連結在了一起。

 

 

能不能跟我們聊聊Bio-system的由來?

在大學讀服裝設計時期,我看著一桿桿擺在衣桿上的創作,我心裡好像都知道他們哪天都會在搬家的時候被我丟掉,變成垃圾,掩埋在哪個地方的這個事實讓我覺得很傷心,有種念頭萌出告訴我說似乎我一直都在創作垃圾。

於是乎,在我開始碩士主題的時候,我就想達到零污染零浪費的目標,我希望我做的創作,他的材質能夠是百分之百來自於自然,與此同時,他能被自然給分解,最好是能夠直接融化在水中。這樣就算我創作了再多的作品,最終他們都會回歸自然。當我把這些想法一一列下後,就開始有了創作循環材質的概念。

 

 

 

 

 

在你的表現方式中,有攝影/現場表演/材質創造等等,是怎麼選擇要用甚麼方式去做呈現?

我通常都是先創造材質,因為材質在我的世界裡就是布料,創作完材質後再讓材質成為我身體的一部分變成衣服,再來進行表演,最後用攝影紀錄。這感覺是二十一世紀的標準模式,創作>展演>紀錄。這好像不是我的選擇,而是時代的模式。但藉此感謝我大學時期系學會攝影組的楊尚璉學長,是他教導以及啟發我的攝影,才能讓我沒有落後這個網路時代。

在比利時的生活與在台灣的不同?為何當初會選擇比利時呢?

我想速度是兩個國家差別很大的地方,即使我常常告訴自己可以慢下腳步,但相較比利時來說,我還是顯得很快,所以我常常在自己的慢中享受別人眼裡的快速,說起來很奇怪,但卻我很享受這件事。當初之所以選擇比利時完全是因為我考上了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我從來也沒來過歐洲,我對比利時的基本印象就是表哥瘋狂的足球,啤酒跟薯條。但事實好像也是如此。如此的簡單,但也意外的喜歡。

其實我認為比利時人跟台灣人有很多相似之處,雖然兩個天差地北的國家,但往往總會給我很多熟悉的感覺。

 

 

 

 

 

 

 

Q 你的一天通常是怎麼開始的呢?

我是一個非常沒有規律的人,我會在凌晨三四點起床,也會在早上七八點起床,但我也可以睡到十一二點,所以我的每一天都長得非常不一樣。雖然這讓我很猶豫是否要成為一個規律作息的人,但目前還沒有這個鬥志想要改變。但假設今天是休假日,我起床的第一件事除了刷牙洗臉,再來就是會幫自己做一頓早餐配咖啡,點起線香,看心情決定是否放個音樂,打開窗戶呼吸新的一天的空氣。這就讓我足夠滿足。

Q 可以跟我們聊聊你最近的活動嗎?To be a plant in the botanical garden看起來像是以肢體與環境串聯,這樣的發想是從何而來?

To be a plant 系列是我碩士畢業後的個人創作,我當時是一直在思考我跟環境的根本連結是什麼,思考為什麼海底的聲音和心臟的聲音一樣,思考為什麼人類需要大自然,而我們跟他們的情感又是什麼。有天,當我在自製名片時,隨手用了印泥印了一些身體的紋路在筆記本上,但當我在用腳底板印在紙上後,我驚覺的發現腳底板的紋路和年輪的相像之處,當時我就萌出一個浪漫的想法,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植物,卻擁有著人類的形狀活在這個世界上,所以我們跟自然才會是如此的靠近。

To be a plant in the botanical garden 是因被根特的 Friends of S.M.A.K. museum 受邀在藝術節演出而孕育出的作品。但起初在被受邀前,To be a plant 的這個身體印圖系列並未產出,所以前期的溝通都在討論另外一個表演,當時想了很多企劃,有錄像、有裝置、有材質,但最後因各種不同條件,預算以及想法衝突,都遲遲沒有定案。最後我在演出的前兩個月提出了這個表演,幸運的在最後關頭被敲定。也因為場地在植物園裡,所以才取名叫To be a plant in the botanical garden.

在這個為期四天的演出我做了八場表演,一天表演最少八小時,八場演出在八個不同的場地用我的身體以及材質在紙上跟植物們有著不同的對話。其中一天的一場表演還很榮幸的邀請到台灣的一位專業表演者余宛倫,我們兩個人在方形的蓮花池旁做了一個雙人表演。而這個表演,最後的紙張創作出的圖像,就是象徵我/我們,身為一個植物,沒有語言,所能傳達出的圖像及訊息。

這次與inooknit進行拍攝合作對你來說是新的體驗嗎?過程中有沒有甚麼有趣的事情(或是痛苦的也可以哈哈)可以跟我們分享?

首先,非常開心這次能跟inooknit進行合作,感謝鄭琪學姊的邀請,也謝謝Ruby在這其中的溝通,非常感謝自己的能力能夠被inooknit團隊信任。整個過程應該只有第一次的海外貨運,讓我們再次見證使用歐洲郵政能發生多少奇聞軼事。其餘的過程,並沒有過多的溝通,也沒有太多限制,整個流程讓我意外的覺得很舒適順心。順帶一提,其實拍攝當天天氣很差,我本來是千挑晚選希望那天會是一個好天氣,結果拍攝前兩天開始變天,當天氣溫很低烏雲密佈途中還不時的下雨,全球暖化影響,當天八月的比利時只有十三四度,而我又是用底片機拍照,所以一直很害怕照片出來效果不好,但還好Nikon相機很給力,才有這次的作品,也希望大家會喜歡。

未來的計畫?

其實我一直都是沒有長期規劃的人,可能是我一直都是被宇宙眷顧的小孩,所以我一直以來都是一昧且單純地專注在當下的事物。目前的我正在一間我很喜歡的藝廊(Everyday Gallery)實習,希望在今年十月實習結束後能拿到在藝廊正式工作的機會。2021的上半年寫了一個論文前傳稱 “環境意識假說 Environmental-consciousness hypothesis”,目前也正用這個論文申請學院研究員(博士前)的計畫書。同時也正在籌備自己在明年個人展覽。最後,當然,最最希望的是能夠疫情趕快結束,讓我在聖誕節前拿到簽證,好好回台灣跟家人相聚。

對我來說,未來好像不用計畫,反正「自然」會知道。

 

Photographer/ Xuanlynn Wang @lynnlynnwang

Texts/ Ruby Li

featured items

此分類沒有商品